|
为什么除PPP叫停, 专项债半条命, 片区开发以外融资渠道都无效?为什么除PPP叫停, 专项债半条命, 片区开发以外融资渠道都无效?从本世纪初开始,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政信领域,大概每4-5年左右,就会发生一次巨大的政策调整: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,与控制债务规模和风险,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重要两级,新的领导集体在当届的第1-2个年头,必然会针对这一对问题加以研判并相应地进行政策调整。 2019年后这五年,经历了开明渠模式土地收入的叫停、市场收益覆盖项目的消亡、隐性债务识别经验的成熟,在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下的2023下半年:专项债、PPP、片区开发(简称“专P片”)成为基建领域三足鼎立的融资模式,其他所有融资模式全部失效。 基建融资领域的剧变,正在到来。 2023年,PPP进入停摆状态,财政部PPP中心项目库暂停入库,一些地方政府在整改以往实施的PPP项目,6月26日公布的《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》,披露了2022年PPP项目审计情况。报告提及,发现三个方面的问题,包括入库环节审核不严、履约环节不尽诚信、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。 而实际拖累PPP的真实原因,在于日渐狭窄的财政承受能力空间;暂停入库的核查整改,只是怨天尤人的借口罢了;——即使不暂停入库核查整改,财承空间的子弹也快要打光了。 针对专项债的问题,2023年《审计工作报告》指出,“20 个地区通过虚报项目收入、低估成本等将项目‘包装’成收益与融资规模平衡,借此发行专项债券198.21 亿元”,而在此之前,主管部门也已要求进行专项债实际收入情况的自查和上报。 2019年财金10号文以及后续叫停土地储备专项债的做法,全面封杀了以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以安排PPP项目运营补贴支出和专项债还款的做法,由于没有其他财政收入和市场化收入能够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基于PPP财承和专项债额度限制,这一封杀措施造成了PPP和专项债等一系列开明渠模式,仅可适用于小额无收益建设项目,而不能应用于大额项目。 在另一方面,由于片区开发模式的复杂性,导致在小额项目中,不值得使用片区开发模式;更重要的是,由于片区开发模式中必须含有土地一级开发这一因素,造成在总投资额较小的项目中,难以完成片区开发所必须的土地一级开发过程,例如总投资额3-5亿元的小额项目,甚至难以完成一个单体项目所需的拆迁工作。 2018年以来,禁止新增隐性债务的监管趋势愈加严厉,监管措施愈加完善,全方位无死角地封堵了违规举债路径,拨改租、建养一体化、招商融资等一系列违规模式逐渐销声匿迹,违规举债模式变得无所遁形了。 2012年以来,土地、财政、国资等管理法规的完善化,也逐步封杀了一二级联动、勾地、土地出让收入分成、二级补一级、资源补偿等违规模式。 在公益性项目建设领域,存在着极少数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: 1.收益有可能自平衡, 2.竞争不充分, 3.地方政府负有提供责任。 例如,供暖项目,京沪高铁项目等。 这一类项目的客观存在,尽管占比微乎其微,但仍然拨动了建自派的神经,开始了前仆后继的试错。 经历了从2014年至今近十年的试错之后,所有市场化自平衡公益性项目已被完全消耗殆尽。 进一步的,促使虚构标榜“市场化自平衡”的公益性项目筹资模式,全部被列入违规举债,比较多发的典型违规模式是特许经营模式。 叫停了库外的特许经营模式之后,就基本叫停了绝大多数违规做法。 十年来,从特色小镇,到乡村振兴,EOD, TOD,老旧改造,城市更新,等诸多提法的实践证明,作为一种理念,这些提法是先进的;但是它们本身并不能起到筹集资金的作用。 共产主义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远期目标,但是光有远期目标,没有实施路径,那还是不能够实现打败美帝国主义,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近期目标。 |